走进上海洋山港,卡车穿梭,货物云集。在集装箱码头,一船船装运新鲜水果的冷箱信息,正通过最新的物联网技术,实时传递到系统前台,实现温度可控。
以上是中远海控智能冷箱一站式前台“MY REEFER”的应用场景,也是中远海控布局数智化格局,推动打造全球综合供应链服务新生态的一个缩影。
作为承担中远海运集团“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球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生态”愿景目标的核心公司,2016年,伴随着中远集团、中海集团的重组与中远海运集团的成立,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中远海控”)迈出航运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,实现从综合性航运服务到专注于集装箱航运服务的转变。
如今,重组改革已七年有余,成效如何?数字最有说服力:2020年—2022年,中远海控归母净利润连年创新高,从99亿飙升至1096亿。
跨越式发展的背后,则是重组效应的不断释放。
“近年来,借着重组改革的东风,我们不断优化资源配置,推动产业链融通,打造现代供应链体系。”中远海控董事、副总经理张炜表示。
对内,顺利完成对东方海外的收购,实施“双品牌”运营,投入运行供应链物流拖车平台,探索水铁联运机制;对外,引入上汽作为股东,认购中粮福临门、中远海运物流供应链等股份,增持中远海运港口股份……中远海控正围绕“以集装箱航运为核心的全球数字化供应链运营和投资平台”这一定位,努力实现由传统的集装箱班轮运营向全程供应链运营的转变。
截至2023年3月底,中远海控自营367艘集装箱船舶,“双品牌”船队自营475艘集装箱船舶,运力规模约290万标准箱,船队总规模居于行业领先,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充分释放,差异化经营优势充分发挥,供应链韧性进一步增强。
上海洋山港码头,集装箱正在装运
暮春时节,在洋山港一期码头,中远欧洲轮短暂停靠泊位,一个个集装箱正在高速轨道吊丝的抓取下被逐个放置在货轮甲板上。几个小时后,这批货物将运往美国和加拿大。
“利用重组后的港航和物流产业链优势,我们全力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、西部海陆新通道等的建设,持续加强区域市场、新兴市场和第三国市场的开发力度,持续提升海运物流枢纽港辐射能力,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的韧性。”张炜介绍。
目前,该公司共经营416条航线,其中包括280条国际航线、52条中国沿海航线及84条珠江三角洲和长江支线,自营船队在全球约141个国家和地区的575个港口均有挂靠。
数字化、智能化则进一步赋能供应链生态,让这张网资源配置能力不断提升。
依托区块链技术,中远海控在全球各港口实施无纸化放货业务。在上海,通过区块链电子提单,进口单证办理时间即可从48小时缩短至4小时,贸易效率大幅提升。
与此同时,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登陆电商平台,首个包含“拖车、报关、海运”的组合供应链产品——“泰鸿”正式上线,智能冷箱、智慧港口不断推进……